“我知道每家单位都有困难,但请各位咬咬牙,抓紧回填路面,让市民春节路好走一点。”深夜,一场激烈的、由市政集团牵头召集的施工协调会在湖滨南路提升改造项目部进行,包括市政集团、代建单位、监理单位参与。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一条路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平面,如果对道路进行改造,施工方看到是一个复杂的立面。目前,我市多条主次干道都在进行改造,这不是挖开、填上这么容易。这需要十几家单位默契配合,还要有一线人员对各个细节的完美执行。
十几家单位需要协调 开工前充分做好沟通
这一次要“动手术”的道路很多都是交通“动脉”,如湖滨南路、金尚路、嘉禾路等,改造最终是为了提升城市承载力。去年“莫兰蒂”让厦门暴露出一些市政设施薄弱的问题,比如出现断水、停电、城市内涝等问题。相关部门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厦门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面对大灾时能够安然无恙。
举个例子,目前这些道路改造中涉及到的项目有:老旧供水管网的升级、老旧铸铁燃气管道更新、空中高压电线“入地”、更新透水路面等。对应要解决的就是水、电、气供应稳定,以及城市内涝问题。
一条道路“切开”,里面共有十几种管线,包括供水、燃气、通信、电缆等等,每根管线后面都对应着各自的单位。拿改造的资金来说,由于各个单位属性不同,分别来自财政拨款、企业自筹、合资公司出钱等。不过,每家单位出于“改善城市民生”大方向考虑,都很积极配合这次改造。文园路项目负责人、来自市政集团旗下市政建设开发总公司的王摩西告诉记者,在道路改造的半个月前,就已经牵头组织涉及到的所有单位进行协商,确保项目顺利如期完工。
道路改造前,市政设计院对管线的改造设计了一个方案,各个管线单位再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细化方案。市政集团负责通盘考虑,处于大脑的位置,像水务、燃气这样的企业是集团下属成员单位,指挥、管理起来相对得心应手。面对外单位的协调工作,除了运用智慧,还需处处为对方考虑。此外,市政集团是作为“兜底单位”,施工中出现任何紧急情况,都要第一时间解决。
“交卷时间”不延误 每个时间点精打细算
每条道路的改造都明确了“交卷时间”,各管线单位便是“考生”,谁都不想成为“延误交卷”的那个。谁先“答题”,谁跟在后面,市政集团扮演着“监考官”一职位。
周六晚上接近十点时,市政集团工程管理部副经理陈振南与市政建设开发总公司湖滨南路项目负责人郭荣泉一起沿着湖滨南路步行。在靠近湖滨名宫小区附近,水务集团工作人员正在对水网进行最后切换工作。“你这个明天早上能做完吗?我要安排人来进行道路回填硬化。”郭荣泉问完工人后,得赶紧协调下一步工作。在他胸前的口袋中,放着一张管线施工安排表,上面把每段路每个单位要进行的每个步骤截止时间列举得清清楚楚,只要一个步骤延误,就会让整个工程受影响。
那天晚上,共有八家单位在湖滨南路施工现场,陈振南和郭荣泉与这些单位的负责人一照面简单寒暄完,问的更多的是工程细节上的事——“原定计划的三个箱涵还建不建”“电力进场施工会不会互相影响”“感觉通信的进度有些落后啊”。
“围挡这样学生走进去怎么办?”除此督促工期外,陈振南还在道路沿线“挑刺”,比如在厦门第十一中学门口,有一处围挡没放好,露出了可供一人行走的空间。据了解,为确保道路沿线文明施工,市政集团工程建设小组成立文明联合巡查组,编制8项巡查指标,建立曝光微信群,充分利用夜间、周末时间对沿线野蛮施工行为督促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将被通报,拒不整改还会面临处罚等。
协调会“真刀真枪” 为了确保工程按时完成
陈振南有一本厚笔记本,上面有蓝、黑、红三种颜色笔记录的事项,这么做是为了“不忘事”。最忙的一天,陈振南拨出、接听的电话超过两百个,约有七十件左右的事情在协调。王摩西告诉记者,文园路改造期间,他最多一天开个八个会,“开完头昏脑涨的。”
两人提到的那些数字并非夸大,因为每条道路改造都分成了多个标段,十几家管线单位如果同时进行施工,就会造成互相干扰,甚至无法操作。这就需要有个“先来后到”的顺序,比如甲单位必须在今天晚上11点完成工作进度,之后乙单位进场施工。各单位按照时间表上的数字完成工期是最理想的状态,在施工中所遇到变数实在太大。撇开天气因素不说,挖掘机突发故障、工人生病、土方车抛锚等,这都可能耽误施工。“有一天凌晨,我紧急协调调运了100立方米的混凝土。”陈振南回忆,那天刚好有个供应商出了问题,导致混凝土断货,浇筑环节是必须一气呵成的,不然建筑质量会受影响。
为了对接下一步工作,上周六晚上11点,湖滨南路道路改造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还紧急开了一个协调会,各家单位讨论非常激烈。“你们这个工程要明确做还是不做,这条路不是只有一家单位在施工”“美湖路现在水务在做,我们不可能马上扑上去跟进”“要抓紧啊,下礼拜电力进场施工你们要怎么弄”“回填砂土要小心啊, 别把雨水井给堵了”。
“我们都是‘亲兄弟明算账’。”陈振南告诉记者,各家单位对待工程都很用心,所以大家在会上都是“真刀真枪”。这样的协调会进行时,市政集团方面把各个单位意见统一记录,然后再对每个工程步骤进行梳理。
确保老百姓正常生活 工程尽量“静悄悄”进行
道路改造是民生工程,既然定位“民生”,在施工中就不能影响到居民正常生活,市政集团为此考虑了很多。“老百姓还是照样过(生活),没有遇到停水、停气的情况。”陈振南揭秘,像新管网的镶接、切换供应过程,都是安排在深夜进行,所以天然气和水等保障一直处于正常。
不光是供应方面,为了优先保障交通,各管线的单位也是白天进行一些准备工作,每晚22:30——次日6:00才开始施工。”王摩西说,施工那段时间,工人非常辛苦,几乎都是强行把生物钟调成“深夜模式”。
到了晚上在湖滨南路沿线,随处可见穿着反光背心的“环卫工人”。“我们施工,总不能再给其他单位(环卫)添麻烦吧?”郭荣泉告诉记者,这其实是施工单位自己组建的清洁队伍,按照每公里十个人的标准配备,只要土方车进出工地后,有洒落的砂土便要及时收拾。
文园路的土质也较特殊,有许多岩层结构,最省事的办法是采取爆破。不过,如果采取这种形式,要让周边居民迁移,交通也会受影响。王摩西告诉记者,碰到岩层,都是工人长时间用电镐一点点打碎,这种办法虽然笨,但影响较小。道路开挖后,管线不可能马上铺完,赶在第二天早上交通高峰期来临前,工人得迅速用沙土回填,并铺上钢板。比如在174医院段附近,特别采用两公分厚的钢板,还得铺上橡胶垫,避免车辆经过发出“咣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