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住建部和财政部对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进行年度绩效考评,厦门排名第一。住建部领导认为,厦门市勇于担当,勇于探索,先行先试,真抓实干,形成了“规划有统筹、建设有标准、管理有制度、资金有来源、运营有保障”的“厦门模式”,为全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做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将其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增强城市宜居度和承载力的重要举措,坚持实用为先、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全力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与城市开发紧密结合,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运营的干支线综合管廊24.58公里、缆线管廊50.46公里,已入廊的市政管线总长超过270公里;在建的干支线综合管廊达52.68公里,缆线管廊31.17公里。根据规划,至2030年,我市要在翔安新机场片区、马銮湾片区、软件园三期等片区建成干支线综合管廊约152.8公里。
住建部领导认为,厦门之所以在综合管廊试点工作上取得突出的成绩,首先是因为思想认识到位:厦门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融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作为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现代化程度,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发展整体性、系统性和生长性的系统工程全力推动。其次,厦门坚持“统筹规划、规划统筹”,将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城市空间发展规划、防洪排涝规划、海绵城市规划、地下空间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等统筹衔接、多规合一,建立起统一的地下空间规划体系,使城市建设的整体效益得到大大提升。同时,厦门市在试点工作中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为全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树立标杆:率先颁布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率先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入廊收费制度,率先采用大规模预制拼装工艺,率先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率先将弱电管线融入地铁规划设计,率先将雨污水重力流纳入地下综合管廊,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